????據《廣西通志稿》記載:“六堡茶在蒼梧,茶葉出產之盛,以多賢鄉之六堡及五堡為最,六堡尤為著名,暢銷于穗、佛、港、澳等埠。”
????據《廣西特產志略》(1937年)記載:“在蒼梧之最大出品,且為特產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區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產額在60萬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擔估價三十元左右。”
????從各類關于六堡茶的文字記載可見,當年的六堡茶的產銷十分興盛,在港、澳、南洋等地得到華人華僑的推崇。然而,六堡鄉地偏一隅,高山環繞,山路難行,當年盛銷的六堡茶是通過什么渠道從偏僻的山區運送出去、遠銷各地的呢?
????何志強介紹說,過去由于陸路交通不發達,六堡茶只能通過水路運往廣州。廣東茶商在六堡鎮的合口街設點收購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籮,然后從合口碼頭用小船裝運至梨埠,再裝大木船運到封開,然后裝上電船沿西江水道運到廣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當年這條熱鬧熙攘、舟來楫往的水路運輸,便是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
????然而,六堡茶自明清開始出現的繁榮時期,卻從抗戰爆發的1937年開始,進入一個衰落期。
????據抗戰后的資料《廣西農業通訊》(1945年)記載:“六堡茶,頗負盛名,其余所產品質亦佳,戰前(抗日戰爭前)交通便利,所產茶除本縣飲用外,全部銷售港澳等地,自抗戰后,交通阻塞,銷售范圍日形縮小,一般茶農生活無法維持。多棄茶而經營其他,于是茶葉衰落矣。六堡鄉占全縣面積之半,全縣面積11455畝,年產茶5450擔,抗日時外銷日減,估計每年平均產茶1500擔左右……”
????戰爭的影響給六堡茶業帶來重創,由于茶葉需求量急劇下降,長途的交通運輸也被中斷,六堡茶在1949年建國前的生產處于低迷時期。
????“六堡茶的重新振作是在1951年之后。”何志強說,當時全國正進行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土地重新回到農民手中,從而也調動了茶農的種植茶樹的熱情,種植面積也由此擴大。
????1953年1月,中國茶業公司廣州分公司在梧州設立辦事處經營廣西茶葉,即梧州茶廠的前身。1953年11月,中國茶業總公司梧州支公司創建。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為廣西支公司梧。1954年,六堡茶由于肩負“出口創收”的使命,得到政府的鼓勵和支持,國家開始取締私營茶商采購毛茶,廣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國家統一制定收購等級和收購價格,由供銷部門統一收購,集中運到梧州茶廠精制加工,梧州六堡茶從長期手工作坊式生產轉變為工業化大生產,同時努力改進生產,推廣創新技術。據《茶葉采制方法中》記載,當年為提高六堡茶品質,部分茶區進行了“青茶改制”,編寫了各類毛茶初制方法,更創新出很多制茶機械,如木制的水力揉捻機等。
????然而,這股出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六堡茶興盛之風并沒有重現其昔日的輝煌。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使得剛剛復興的六堡茶生產重新進入低迷,加上當時茶葉的收購價格偏低,茶農種茶制茶的積極性嚴重受損,茶園逐漸被丟荒。此外,由于當時執行不利于發展傳統六堡茶的收購政策,客觀上導致茶農摒棄了六堡茶傳統后發酵的生產工藝,六堡茶的傳統工藝受到沖擊。由于失去了原本特有的傳統風味,加之人們消費口味的變化以及其他各種因素,上世紀八十年代,六堡茶產業漸趨衰落。
????“酒香不怕巷子深”。20多年后,六堡茶這個久負盛名的傳統名茶歷經滄桑,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伴隨著普洱茶熱銷的東風,與普洱茶有著類似加工工藝及功能的六堡茶,終于迎來了難能可貴的發展機遇,其背后巨大的市場潛力,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