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朱元冬 通訊員 李藝
公益廣告隨處可見、斑馬線前禮讓行人、志愿服務展現文明、大街小巷整潔干凈……近年來,龍圩區龍圩鎮居民已經感受到身邊的人文景觀和人們的言行素質不斷發生著新變化。
自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開展以來,龍圩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主動將黨建優勢轉化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管理優勢,聚焦短板弱項,凝聚工作合力,增強惠民實效,用“黨建+”工作機制助推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黨建+網格管理”,讓文明創建“責任+”
今年3月,龍圩鎮的領導班子和干部群眾帶著掃帚、垃圾鏟、垃圾袋、夾子等清潔工具,一起到轄區的街區巷道、住宅區域等處開展環境衛生大掃除。不管是平整的地面還是路邊的縫隙,大家都清掃得干干凈凈,所有落葉、紙屑、煙頭等都不見了蹤影。一些建筑物墻上粘貼著不少“牛皮癬”,大家也分工協作一同鏟除,讓建筑物外墻恢復光亮明凈。
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是龍圩鎮常態化開展的工作之一。龍圩鎮緊跟上級工作部署,對標對表測評體系,堅持“一把手主抓、一盤棋推進,一條鏈落實”的高位協調機制,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制定具體工作任務清單,建立“鎮黨委-村(社區)黨組織-網格小組-黨員/網格小組長-群眾”的五級聯動體系。
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龍圩鎮夯實責任,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將龍圩鎮24個村(社區)劃分為141個網格,由鎮領導班子帶隊對包點片區內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市場及周邊、人員密集區域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堅持一線解決問題、一線推動工作,讓龍圩鎮保持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此外,為提高居民群眾對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知曉率、支持率,調動居民群眾廣泛參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積極性,龍圩鎮以“線上+線下”模式,多措并舉開展文明宣傳活動。全鎮上下齊心協力,讓龍圩鎮成為轄區居民生活最舒適、最安心的鎮區。
“黨建+基礎建設”,讓文明創建“底氣+”
“以前這里建筑垃圾滿地,到處都是臭水坑洼,改造后,我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變,這里還成了路人駐足拍照的風景‘打卡地’。”近日,正在龍圩鎮恩義村口小廣場鍛煉身體的村民黎阿姨這樣感嘆道。
黎阿姨所居住的恩義村是從西江大橋去往龍圩區方向的“第一站”,是治理難度大的“城中村”,恩義村的蝶變,是龍圩鎮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龍圩鎮始終將基礎設施改造作為文明創建的出發點,先后完成大恩村、古鳳村、中村村、念村村、四合村等行政村公路沿線房屋進行風貌改造工作,凝聚各方力量持續推動“三清一改”整治工作,曾經的城市管理的“堵點痛點”成了村民群眾的“幸福支點”。
2022年,龍圩鎮組織黨員、干部、志愿者和農戶等2000多人次,完成農房風貌塑造132棟,集中開展“三清一改”環境整治40多次,拆除危、舊房及殘垣斷壁10多處,約500多平方米,清理建筑垃圾、亂堆亂放約400處,清理牛皮癬小廣告600多處,清理河塘溝渠垃圾10多噸,對63個自然村均按要求配備了保潔員,確保村莊環境衛生時時干凈、整潔。
“黨建+志愿行動”,讓文明創建“力量+”
龍圩鎮緊緊依托區域化黨建平臺的力量,持續深化“黨建品牌”推動志愿服務。
今年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月期間,龍圩鎮攜手梧州職業學院、梧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開展“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活動。兩所學校的大學生志愿者來到龍圩鎮結對村(社區)參與“踐行二十大精神爭當新時代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在此期間,志愿者們積極到大街小巷撿拾紙屑、煙頭、塑料袋、飲料瓶等生活垃圾,清理“牛皮癬”,向轄區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宣傳,到龍湖小學、下廓小學、福達小學,麗源居幼兒園、文曲星幼兒園等學校開展交通安全護校行動。龍圩鎮處處都是青春煥發的“志愿紅”。
常態化和優質的志愿服務是龍圩鎮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一大優勢。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該鎮通過“黨建+”形成聚合力,打造“行走的紅馬甲”“環保媽媽”“向日葵公益課堂”等精品志愿服務品牌,統籌協調機關事業單位、“兩新”組織黨組織黨員、網格員以及志愿者力量組建“1+1+1+N”網格隊伍,聚焦“精準施策”,破解無物業管理小區治理難題;設立“1+24+N”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及志愿者服務崗,以宣傳黨的創新理論、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等為統領,常態化開展文明勸導、環境整治、扶貧濟困、科技法律普及等類別志愿服務項目。
截至目前,龍圩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及各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共注冊志愿者1926人,服務時長累計2.8萬小時,成為創建的“中堅力量”。
下一步,龍圩鎮將以真抓實干的過硬作風主動融入創建“大局”,常抓不懈補齊短板,精準施策推動落實,以基層黨組織引領力、凝心力、向心力,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率先垂范,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