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黃子萃 通訊員 韋春梅)盛夏時節,蒙山縣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在黃村鎮明覺村,150畝集中連片的生姜田在陽光下泛著油亮光澤,姜苗挺拔茁壯,長勢喜人。駐村工作隊員頭戴草帽、腳踩泥土,穿梭在田間指導姜農們“看苗施肥”和病蟲害防治。“以前地塊分散,種姜全憑經驗,現在工作隊手把手教我們科學管理,產量上一個臺階。”姜農李大勇擦著汗笑道。
據了解,這片生姜田原本是分散零碎的小塊耕地,駐村工作隊牽頭與村民協商,將零散耕地變為規模化良田,不僅實現機械化耕作,還帶動周邊村民參與種植。目前,明覺村生姜畝產預計突破2000公斤,較散種模式增產約20%,畝均增收超1500元。
“嘎嘎嘎……”在蘆山村綜合養殖基地,1900余只獅頭鵝或引頸戲水,或振翅撲騰。基地負責人梁峰介紹道:“這批鵝養殖兩個多月,平均體重達5至6公斤就可以出欄。出欄時,由收購商直接到村裝運,省去了中間商環節,利潤更加可觀。”
作為蒙山縣首個村集體獅頭鵝養殖項目,該基地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申請鄉村振興銜接資金59萬元建成標準化養殖場,并創新“分批養殖、滾動出欄”機制。目前,首批1500只成鵝上市即被搶購一空,第二批正待出欄,全年預計出欄超萬只。“綜合養殖基地的建成,不僅助力本村養鵝產業擴大規模,還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蘆山村黨支部書記陳開宇表示,下一步將探索深加工產業鏈,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讓獅頭鵝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鵝”。
走進陳塘鎮陳塘村陸基養魚項目建設地,一個個特殊的“魚池”格外顯眼。據了解,該陸基養魚項目投入使用后,預計年產成魚約6萬公斤,將為當地村集體經濟帶來可觀的收益,也為周邊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該項目還采用了環保的養殖方式,通過廢水處理系統,實現了養殖廢水的循環利用和零排放,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作出了積極貢獻。
“陸基養魚(基地)廠房投資800多萬元,總共建設有33個魚池,配置有供氧系統、給水系統,排污系統以及過濾系統全部完善。”負責人梁安甫說道。
近年來,蒙山縣立足生態資源優勢,以“一村一品”為抓手,運用“聯支部、聯企業、聯合作社”的“三聯”模式發展產業,以村集體為核心、以企業為主導、以合作社為支撐,多主體凝心聚力,實現產業發展聯動,將農村“沉睡”的集體資源資產與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代生產方式、質量效益等緊密聯結起來,讓資源資產充分增值,為農民增收帶來新的動力;通過土地流轉、資金扶持、技術指導等組合拳,生姜、桑蠶、蔬菜等產業已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下一步,蒙山縣將聚焦產業鏈延伸,計劃在獅頭鵝深加工、生姜品牌打造等領域重點突破,同時探索“農業+文旅”融合模式,讓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永動機”。